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的云南省禄劝县达作卧村,深藏于大山,地势陡峭,由于地理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绝,“贫困”成了这里保持多年的名片
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与达作卧村结成帮扶对子后,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新模式,着力建强达作卧村党组织,带领村民共圆小康梦
让支部真正“强”起来2016年,退役军人陈元富选上村党支部书记
虽然得到了村民肯定,但对于扶贫攻坚工作他心中始终没底
此时,“空军蓝”的到来,给陈元富增添了信心
“下雨办公楼就滴水,没有电、没有坐的地方,开会、学习都是干完农活以后,夜里每人打个手电筒坐在坝子里讲一讲……”书记陈元富对开展工作颇感无奈
该旅扶贫小组进驻后,深入调研当地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决定先从“党建”着手,打开局面
他们先后投入资金,对村党员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翻修,增添桌椅、电脑等办公用品,改善硬件条件;多次选派骨干进村,对支部班子集中培训,赠送党建学习资料,发动党员佩戴党徽;指定直属分队党支部分别与该村党总支下属4个党支部结对子,选派基层党支部书记进村上党课、传党音,厚植党建扶贫根系
通过完善党务工作制度,提高村党支部领导力决策力
近两年,在村重大敏感问题,如房屋改建等,支部一班人始终耐心听取村民意见,确保全程公开透明,以实际行动赢得村民对支部的高度信任
思想一变天地宽党建工作在村里开展地有声有色,村党支部开始考虑如何借这股东风,调动村民积极性,把经济搞上去
然而,一些村民认为生活过得去就行,不思变,还有些村民觉得自己没技术没资金,不敢干,脱贫工作迟迟没有起色
面对这样的状况,该旅与村党支部经过研究讨论,提出党员结对子帮带村民的构想
他们积极发动党员,组建了“蓝天党员先锋队”,让全体党员加入村工作中,由部队派骨干进村帮带,一边集中培训,一边带着党员入户走访调研
摸透了村民的思想底数,“蓝天党员先锋队”开始与村民结对子帮带,深入开展思想工作
他们挨家挨户发放扶贫工作手册,引导发动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或就地发展产业;鼓励村民在村内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并帮助他们找技术员、找渠道,创造条件;发动辍学青年重回学校,协调部队、地方等多个渠道帮助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经过“蓝天党员先锋队”的不懈努力,不少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技术的多了,想致富的多了
为更好服务全村工作,在该旅协助下,村里先后组建了“退役军人突击队”“巾帼家园清洁队”“青山守护应急队”等队伍,在全村值岗执勤、改善村容村貌、保护植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旧貌换了新颜经过多年摸索,陈元富等一批党员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还自学了动物医治,成为村里的养殖能手
该旅以此为契机,借着村里有劳动力、有技术骨干的优势,先后投入数十余万元,与达作卧村合作办起养殖合作社,主打高原生态猪养殖
他们通过科学管理,实现种猪育苗、生猪育肥;协调部队、地方公司与村党支部达成销售意向,拓宽渠道、打开销路
另一方面,以合作社为基地,立足现有技术骨干,协调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村为村民开展养殖培训,提高村民养殖技术
“以前只知道养猪挣钱,但不会养,十几头种猪要么配不上种,要么生下死胎,损失很大;育肥时,不会打疫苗,小猪生病没发现,又损失一大批……”村民李吉安从曾经的养猪“小白”,经过培训及养殖实践后,一步步成了养猪大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合作社陆续培养了30多户养殖个体户,走出了养猪大户李文忠、养牛能手刘绍阳等致富能手,极大提高了家庭收入
当地土生土长的花椒与核桃长势好,有村民提出产业化种植花椒和核桃的想法,但苦于没有经费、没有经验,更没有技术,支部一班人犯了难
该旅得知后,多次与挂钩达作卧村的驻地市科技局协商,由双方提供资金帮助,科技局引进幼苗及栽培技术,邀请专家实地教授栽种技术
通过三年的培育,第一批开始种植花椒的村民李文聪熟练掌握了栽种技术,现在年收入已能达到2-3万元
他对笔者说,“花椒树修枝、打叉就像人洗脸、梳头一样,收拾干净,看着才有精神
”同时,为解决困扰村里养殖、种植产业的干旱缺水问题,该旅先后投入资金,筹建水窖40余个
如今,雨季储水旱季用,每户百米内就可引水,保证了村民生活、生产水源充足,助力达作卧村产业发展
如今,达作卧村民年均收入近万元,实现了全部脱贫
以党建扶贫为引领的扶贫之路收到了良好效果
自2016年以来,达作卧村党支部连续5年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更作为全县党建示范点推广经验
“有了部队的挂钩帮扶,我们村就像新娘子找了一个好婆家,别的乡镇都羡慕
”看着全村日益繁荣的景象,村民们脸上总是挂着藏不住的笑容
来了空军(村民来了党支部空军党员) 代预约整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