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过,这是《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在海宁皮影戏艺术团下乡至海宁市袁花镇彭墩村文化礼堂公益演出的现场,光影交错间小学生们讨论着皮影演绎的故事坐在小学生身边一同观影的并非他们的家长或老师,而是一群大学生海宁皮影戏,浙江省海宁市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之一,一根丝线、一张兽皮、一盏明灯便在指尖流动之间造就一幕幕“光影”神话7月中旬,为了解“非遗”海宁皮影戏文化,探究其故事形态、时代内涵与精神价值,为“非遗”的活态传承赋能,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赴嘉兴“观光影交错 传时代新章”实践服务团(以下称“服务实践团”)在中文系副教授王迅的带领下前往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海宁皮影戏馆开展“非遗”文化考察实践服务活动实践服务团首先采访到海宁皮影戏艺术团团长郎章铭,据介绍,该团现有23名成员,曾赴伊朗、新西兰、卡塔尔等国家演出,经典剧目《水漫金山》《鸡斗》《龟与鹤》以及《西游记》系列广受好评每年暑期,该艺术团下乡公益演出百余场2021年,全年共计演出2300余场实践服务团跟随艺术团来到海宁市袁花镇彭墩村,邀请了当地桃园小学、南苑小学、谈桥小学的学生40余人观看皮影戏表演本次表演剧目依次为《新愚公移山》《垃圾分类》《三个小红军》《红孩儿》到达演出场地后,艺术团马不停蹄,在半小时内完成了戏台的搭建戏台长8米,一台戏由7人表演,每人需控制2~3个人物或工具其中,《垃圾分类》是以新时代文明新风为背景创作的剧目演出现场,小学生积极互动,争先抢答表演中提出的垃圾分类问题郎章铭表示,“能看到这样的演出效果,我们很高兴,达到了在光影交错中谱写时代新华章的艺术效果和教育意义”演出结束后,实践服务团成员结合人文专业特点向小学生们提出一系列问题:你们知道《新愚公移山》‘新’在哪里吗?你们觉得这样新编有什么用意吗?你们认为愚公移山精神是否仍具时代价值呢?你们知道《三个小红军》是改编自哪篇课文吗?相较于课文插图,皮影戏在人物形象上更为幼态,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引发小学生们对皮影戏表演的深层思考实践活动期间,实践服务团对海宁皮影戏“非遗”传承人高娟琴、“95后”皮影戏学徒唐芳明、南关厢街区市民、旅客等进行了采访据悉,高娟琴为投身皮影戏演艺事业放弃了服装销售工作她说,“热爱是人一生中最珍贵的,因为热爱,我选择了皮影戏”说起皮影戏,她眼里满是激动与自豪以前,皮影戏演出条件艰苦,露天搭台、蚊虫叮咬;如今,演出条件得到改善:既不受天气限制,又优化了演出设备随着时代发展,高娟琴的初心历久弥坚她20年如一日,为历史故事添上时代色彩,让千年古戏荡出时代强音一向崇尚经典的“95后”学徒唐芳明则表示,新剧目中她最喜欢《王会悟》,也由此逐渐悟出皮影戏“用旧载体演绎新故事”的发展方向实践服务团还随机采访了南关厢街区的行人共计67人谈及皮影戏发展受阻原因,有人认为是皮影戏自身剧目更新较慢,难以适应市场,有人则认为是受到了流行文化与外来动漫的冲击面对冲击,该艺术团积极应对在工艺品方面,除宝塔妖魔等传统形象外,也与时俱进制作国风动漫人物用于商业销售,以拓展市场,实现增收据悉,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海宁皮影戏的处境已得到极大改善,演出现场上座率可达85%通过本次活动,实践服务团了解到海宁皮影戏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瓶颈与挑战,收集并总结出含“尝试摆脱对经典著作的依赖,多多创作贴近现代生活的剧本”“以直播、短视频为宣传载体”“推广皮影工艺品”等建议的调查报告“一根丝线、一张兽皮、一盏明灯,原来千年前就有动画
我惊叹于古老而先进的智慧,感动于执着专注而精益求精的匠心在这次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中,我有幸见证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碰撞的火花”实践服务团负责人高馨如是说
